有关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2H2(g)+O2(g)=2H2O(g); △H1= -Q1kJ/mol
2H2(g)+O2(g)=2H2O(1); △H2= -Q2kJ/mol
H2(g)+1/2O2(g)=H2O(1);△H3= -Q3kJ/mol
| A.△H1=△H2 | B.△H1<△H2 | C.Q1 >2Q3 | D.△H1>2△H3 |
2007年2月13日《扬子晚报》报道,“南通市区某装修门市突然冒出大量红色烟雾,刺鼻的气味呛得附近居民四处逃散……”,消防官兵赶到后,发现是某元素的单质泄漏出来,而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险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泄漏物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腐蚀性 |
| B.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ⅦA族 |
| C.可以用小苏打溶液对泄漏区进行冲洗 |
| D.实验室保存该物质可以将其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
1820年德贝莱纳用MnO2作催化剂使KClO3分解产生O2,发现制得的O2有异常气味,使该气体通过淀粉碘化钾溶液,溶液变蓝色,则氧气中可能混有( )
①Cl2②Br2③NO2④O3⑤CO2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全部 |
在一定条件下,氯酸钾与碘按下式发生反应:2KClO3+I2
2KIO3+Cl2。由此可以推断下列相应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 B.还原性:I2>Cl2 |
| C.非金属性:I2>Cl2 |
| D.氧化性:KClO3>I2 |
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要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4∶3∶2,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I-的物质的量的()
| A.1/2 | B.1/3 | C.1/4 | D.1/8 |
ClO2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根据世界环保联盟的要求ClO2将逐渐取代Cl2成为生产自来水的消毒剂。工业上ClO2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反应制得,在以上反应中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 B.2∶1 | C.1∶2 | D.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