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
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 |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D.专制制度的阻碍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 |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