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湖北等省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陆续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历史上对“县”的管理经历了由皇帝直辖到归属地方管理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般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然则有省何益,无省何害?               ——程钜夫《论行省》
材料三  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侯国
隋、唐前期
 
府、州(郡)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府、节度州




府、州、军、监
县、军、监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通过纵观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化的过程,地方政府层级的结构,其创设和变迁,首先要服
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人曾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通过对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迁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以史为镜”的意义。
——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大革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改革是什么?并指出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程钜夫对行省制度所持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加以反驳。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扼要概述图1人物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2)关于图2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为“人类的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一句话概括。
(3)指出图3人物领导人民开展反英斗争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主要事迹。
(4)图4人物被后人认为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指出其主要科学成就。
(5)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
(3)你如何看待孔子对子产的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
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图一图二图三
(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l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躁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编自l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恩格斯在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分)
(2)结合l9世纪末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二中恩格斯观点的合理性。(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