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 )
A.学生的道德素质决定文化素质 |
B.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
C.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
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进发,再积累、再进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句话说明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 B.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
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D.真理是无条件的 |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面漫画《锤和钉子》告诉我们()
①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②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④事物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
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普遍性 |
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
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