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佑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乃与之交亟:经常
B.遂之荣谢:感谢
C.官不能堪:忍受
D.予之适越潘子时过:拜访

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原因的一组是(    )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文章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炎、潘柽章两人都是优秀人才,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想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译: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译:                                     
(3)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禭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馀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燿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稍移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馀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
【注】①禭:向死者赠衣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撤军
B.即斩关纳外兵纳:容纳
C.策其马谢世充谢:告别
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 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③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⑤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2)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 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 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 御之备,悉举行之。时 岁 饥 民相聚为 盗所在蜂 起或请以 兵击之良 淳曰民岂 乐为盗哉 时艰 岁旱故相 率剽掠苟 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 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未尝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江西剧邑,俗哗汗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 身:自己。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B.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C.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D.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 芥以示意,燧笑却之。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 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燧与巡按御史林潮冀藉是少缓其谋,乃共奏于朝。朝议方降 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怒叱燧,燧益怒,急起,不得出。宸濠入内殿,易戎服出,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 门外。
燧生有异 质两目烁 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 忽阴惨烈 风骤起凡 数日城中 民大恐走 收 两 人尸 尸未变黑 云蔽之蝇 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 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日夜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悔改
C.乃御他寇预为备托:推脱,推卸 D.燧笑之却:拒绝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B.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C.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D.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防范松懈,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5 分)
⑵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5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 租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家钱塘家:安家
B.至子行,比三世比:接连
C.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恤:怜悯
D.而妾母已再适人适:出嫁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乃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C.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子行为一一鉴定之窃为大王不取也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其城全:使……全
B.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C.轼武卫营。诣:参观
D.吾不能为滂母邪顾:反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书见欧阳修夫夷近,则游者众
B.虽禁军为我尽力臣死不避
C.得天下弗为,可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卒不得大用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苏轼才学或政绩的一组是()
① 比冠,博通经史②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⑤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 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
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