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的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①④③ |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①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②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
③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 B.郡国并行制 | C.分封制 | D.行省制 |
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②黄河流域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江苏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西汉都护 |
|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
|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
|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
到了东汉,人们用来纺织的原料有 ①丝 ②麻 ③棉花 ④羊毛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