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东京)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着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生产方式上有何显著变化?
材料四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4)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材料五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近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1995年。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后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二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三苏州的吴余财老人用账本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大部分开销。下面是他家几次中秋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时 间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消费额(元)
2.98
3.60
3.07
35.22
230.90
968.95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的这种消费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吴余财老人国庆消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鼓励消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济贫法》范围甚小……1942~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材料二人民福利也是各大国竞争的一个领域。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国家为主导的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强调民间互济,政府为辅。美国到罗斯福“新政”时确立了美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国”之为“大国”,其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生存条件也须得到保障,并一般优于同时期的他国。当然,这种社会创新并非都出自统治集团的自觉,劳动者有组织的斗争、大众媒体的批判和监督、各种改良和革命理论形成推动改革的综合力量。
——上述材料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合作与对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列强对外贸易大事记

时间
主要事件
1921年
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规定了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
1927年
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由于美、英等国之间的矛盾,会议未达成协议。
1930年
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诸列强纷纷仿效。
30年代
英、法、美等国实行进口定额制度,由政府对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颁发许可证。
英、德、法、美等国由政府出面直接向外国进口商提供信贷,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贷款国的指定商品,以扩大商品外销。

——
——摘编自宋则行 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列强对外贸易的三种主要举措,并简述其对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局势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苏联没有参加任何战后贸易谈判,其国际商业活动主要限于其东欧卫星国集团。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全球经济格局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3)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争论激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著《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l00

材料三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九十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
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其“经济复兴”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想中政府作用的主要差异;概括它们对不同时期的英国发展分别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并分析里根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在解决经济危机策略上的发展性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