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如果认为其观点不正确,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有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 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雅典规定20岁以上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城邦的重大事项,诸如战争和媾和、选举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都要经过公民大会成员举手表决。尽管公民大会不可能每次都由全体公民参加,但是会场一般都座无虚席。大会一般都由祈祷、杀猪献祭仪式开场,与会者可以自由发言或进行激烈辩论,然后再做出决议。正如伯里克利所说:“我们的制度所以名为民主制度,是因为它不是顾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顾全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引导公民做出倾向于自己观点的决议,政治家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而为了清除那些有可能建立僭主政治的人,雅典人天才地发明了 “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公民们可以用陶片投票将其罢职和驱逐。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布鲁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和贵族政治的思想,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这一制度又有何局限性。(4分)
(2)依据材料二对雅典公民大会的描述,说明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此政治特点又有何利弊。(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其民主的。(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为什么会发生?上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正统派”。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卷入越战并触发对外政策危机和国内政治与社会动荡,西方学术界发生内在分化,“修正派”挑战“正统派”,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之于美国方面。进入70年代以后,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后修正派”开始崛起,“后修正派”学者指出美苏两大国都对冷战的发生负有责任。
——摘编自陈兼.余伟民《“冷战史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等
(1)学术界对冷战责任问题的观点不断变化,请概括影响这一问题研究的因素 。
(2)请就材料中“正统派”或“修正派”关于冷战责任的其中一观点加以论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长达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和“界碑”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国民党人在“七七”以前提出了“复兴民族”的口号。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的《〈中国之命运〉要旨》中说:“应知中国之前途光明与黑暗实相因而俱在,自剥复之至理与革命之史实以言,中国之复兴,乃为命定之事势。”
——《〈中国之命运〉研究》
材料四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国共两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