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 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
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一规定折射出日本的实际目的是
| A.从清政府手中割占朝鲜 | B.废除清朝与朝鲜国间的条约 |
| C.迫使清朝承认朝鲜的独立 | D.奠定日本独占朝鲜的基础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 B.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发展 |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 D.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指出:“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中,英国政府及其代理人利用潮水般涌入中国的非法鸦片,榨干了中国国库中的白银储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使这个国家破产。”这一分析
| A.对鸦片输入性质的认识不合理 |
| B.对鸦片输入终极目标认识不正确 |
| C.没有指出英国改变贸易逆差的目的 |
| D.没有指出英国输入鸦片的危害性 |
清代中期,大量异籍棚民进入徽州山区,或开山种地,锄种苞芦……或挖煤烧炭……从地方官府到乡村宗族纷纷驱赶棚民,并指出:“欲图安久之策,莫若因山泽之资,谋兴养之利。兴养则山成材山,人怀乐土,家裕户饶,公私两益。”这主要表明
| A.官府试图垄断煤炭业的生产和开发 |
| B.徽州人排斥外乡人以便独享山区资源 |
| C.徽州人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 D.徽州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开发活动活跃 |
顾炎武《日记录》记载:“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而七……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这种社会现象表明
| A.四世同堂的传统观念被士大夫打破 |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 |
|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的家庭结构 | D.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