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 |
| 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
|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 |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选自《风波》)文中的“造反”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运动 |
以下关于洋务运动影响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B.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的经济扩张 |
| C.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 D.不利于中国近代化,阻碍社会进步 |
梁启超评价洋务运动的实践者李鸿章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以下与其“伟人”评价无关的史实是
| A.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办的开平煤矿打破洋煤对市场的垄断 |
| C.1872年建立继昌隆缫丝厂 | D.建立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
|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
|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
|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