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学习时搜集到如下信息: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据此判断,该信息反映的是
A.青铜器的使用 | B.铁农具的使用 |
C.牛耕的使用 | D.兴修都江堰 |
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A.“一国两制”的构想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求同存异”的方针 |
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
C.1953—1957年 “一五计划”的完成 |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872年,17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学习,为日后创造铁路建设的突出成就奠定了基础。詹天佑赴美留学与哪一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将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下列关于这种“缩短”距离的发明,表述错误的是()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可以享受坐火车出行的乐趣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人最早实现了空中飞行 |
C.19世纪晚期,美国人可以用手机与朋友互致问候 |
D.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网的建立加快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