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小题。(20分)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4分)
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4分)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 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2) 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3分)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6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意外赔偿》。
⑴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菜。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⑵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菜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⑶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⑷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菜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菜园糟踏成这个样子。
⑸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⑹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鸭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⑺她没有吱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⑻“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菜园子里去找鸭子。
⑼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菜。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⑽“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⑾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跚地走了。
⑿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菜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⒀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⒁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第⑸段画横线句属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联系全文,结合情节和“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人送鸭,惊喜万分 |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全文,写出标题“意外赔偿”的含义。
阅读《家丑不怕外扬》。
⑴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爱就产生了护短之心,于是“家丑不可外扬”。
⑵然而,如果爱,请真爱,真正的爱,不是隐瞒丑恶,佯装美好。“家丑”始终是“家丑”,不会因为不扬而消失,更不可能变为“家美”。所以,家丑不怕外扬。
⑶传奇作家柏杨曾说过:“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中国人,也刺痛了一代中国人。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
⑷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⑸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目下,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⑹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
⑺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⑻于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⑼说到底,家丑不怕外扬,是对真理的坚持。
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并不因为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不去批评柏拉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⑾没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没有追求进步的坚持,亚里士多德早已“泯然众人矣”。而从整个哲学史来看,人类精神探索的脚步,或许要放慢很多年了。
⑿那么,对那些溺爱、盲爱、滥爱家的人,我们也要勇于说一句:“吾爱吾家,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坚持真理,不惧自省,我们就能拥有更美好的“家”。
⒀那么,家丑何必怕外扬?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说出其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⑹自然段“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句中“站”的具体内涵。
记叙文阅读(共14分)
背对背,长相望
方希
①据说我和老妈的不和是从我出生时开始的。到了预产期,我丝毫没有要出来的想法。医生跟我外婆谈话,再不剖腹大人小孩都保不住,我外婆才勉强同意用刀子把我接到这个世界。若干年后老妈又跟我唠叨这一段,我打断她:“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我在你肚子里盘算了半天:外头冷,家里不富裕,你那么凶,我爸还不是权贵,我才不要生你们家呢。”老妈的脸色立刻变了:“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呢!”这些年她没少被我的瞎说给气着。
②我妈是个能干的人。她13岁当文艺兵,在军队里学会了大部分北方面点和南方甜食的做法,老妈把这些手艺一项项传给我爸,就风风火火工作去了。我家有一个上锁的抽屉,抽屉里放着钱和我妈得到的各种奖状,都是“学农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之类和一些作为奖品的笔记本。其中一本里夹着老妈年轻时的几张照片,不是涂着浓妆在台上高歌,就是英姿飒爽地在地里干活。她拿着粪瓢给菜地上肥,脸冲着镜头巧笑。
③老妈一副单位离了她不行的样子,实际上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并无一官半职。只有两件关于我的事她是在意的,一是家长会,她一定要跟班主任长谈;一是她时常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学校,隔着教室的窗户,观察我是否上课时跟同桌讲话。一次不幸被她撞个正着,下课铃刚响,老妈推门进来,给了我一记耳光。
④研究生时假期回家,电视上正在放一个家教节目,专家喋喋不休地说着正确的废话,我回头问老妈:“你记不记得我初一的时候你进我们班打我一巴掌?”老妈眼神闪躲,有些迟疑,我慢慢说:“我记得。我理解你,但我并不原谅。”说完回到房间,坐在地上咬着手臂哭。
⑤在高二之前,只在她打我的时候我们会有肢体接触。一度我曾想要扮演一个挽着妈妈胳膊撒娇的闺女,很快就铩羽而归,我们俩都不大擅长扮演生硬的新角色。高二以后,我通过漫长的反叛突然有了话语权。高考那几天爆热,老妈一直陪着我,虽然我极不耐烦。我跟着人潮出来,老远就看见她抱着瓶子站在太阳地里。她笑嘻嘻地递给我瓶子:“来,喝一口。”“不喝。”“就喝一口嘛,不为解渴,就为讨个口彩。”我注意到她抱着的是百事可乐。我把这个故事添油加醋地告诉弟弟,我们一致认为老妈堕落了,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一个迷信老太太,给她起了个外号“老迷奶”。老妈不高兴,可也不多话。不管多么彪悍的女人,总留有给子女取笑的空间。
⑥大学毕业后,我工作得很不开心。一次病得七荤八素,老妈扶着我坐漫长的车去看病,她显示出了与年龄不匹配的敏捷,抢到了两个位置,让我坐下。我已经快晕厥了,老妈犹豫了半晌,坚决地把我的脑袋摁在她的肩上。
⑦我进了急症观察室。天擦黑,我想翻身,被老妈的手阻止了。她趴在我耳边轻声说:“脸别冲着对面那床,那姑娘得的是脑膜炎。”夜里醒过好几次,老妈熬红了眼睛给我赶蚊子,一宿未眠。
⑧去年老爸生日,我赶回家去给他做寿。幺婶也来了,把我拉到一边说事。幺婶劝我赶紧要个孩子,“你妈跟我说起希望你有孩子,眼睛里都有光。”“我不觉得有个孩子有多好。”我气愤地指责我妈,“她已经退休十来年了,还在工作,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工作,这一辈子没有尝试过其他快乐。我希望她像个正常的老人,享受生活,而不是每天急赤白脸地去上班,听别人夸赞她有多能干。”幺婶轻声说:“你和你妈多像呀,她希望你像别人一样有个孩子,照她设想的生活,你希望她像别的妈妈一样,一心一意养生。你们都在用对方不喜欢的方式要求对方。”我心里咯噔一下。
⑨年初接到老妈的电话,说幺婶突然病故。如果不是这次回老家,我大概不会有机缘跟幺婶有这么一次深谈,发现我从来忽略的事。
⑩我生日那天,老妈发来短信:生儿母难日,回忆当日的心情格外激动。不过看到你今日的光芒,我心乐也。我回复:我也很高兴生在咱们家,下辈子继续。
⑪我从小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变成老妈那样,事实上,我在用她的方式书写貌似不同的人生,说是我的,其实也是她的。我们就像一具灵魂的两面,背对背,但始终相望。文章开头写到“我”和老妈“不和”,文中那些事表现了这种“不和”,请根据文意,完成表格。
时间 |
老妈的行为 |
“我”的态度 |
出生若干年后 |
老妈总念叨“我”出生时剖腹的事 |
不理解 |
小时候 |
① |
不能原谅 |
② |
老妈让“我”喝百事可乐,搏口彩 |
③ |
长大后 |
老妈希望“我”早点结婚生子 |
④ |
文章第⑩段写在我生日时我和母亲互发的短信内容,这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请说说文中母亲的形象。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母女亲情的感悟。
议论文阅读(共8分)
①思维是什么?思维是精神世界中最瑰丽的花朵。专家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思维和观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为了告诫世人,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
②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维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由于这种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比如说,一张0.1毫米的纸对折51次会有多高?一张板凳高,一栋大楼高,还是珠穆朗玛峰高?答案是比太阳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还要多1亿公里。答案令人诧异,但更令人诧异的是,面对正确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惯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怕力量。
③惯性思维力量的强大有时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的设计,竟然取决于两千年前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为什么是这个奇特的标准呢?原来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可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习惯性地把马车的轮宽搬到了电车上。据查,英国老路的辙迹是罗马战车形成的,而罗马战车的轮宽恰恰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
④台湾作家吴若权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正因为受惯性思维影响,认识不到事情也有变异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发生在莫泊桑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的悲剧。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如果我们奉行所谓“经验主义”,结果必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违背科学走弯路”!
⑤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但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顿是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定律一向被认为是物理学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从未有人怀疑过,但是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大胆扬弃,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因此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功。
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表明,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对惯性思维说“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②~⑤段围绕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请依照例子的表述,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1)惯性思维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
(2);
(3)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本文的论述,就材料中所举的例子,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一些半路出家的冒险者常会闯入一个个科学新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房地产经纪人恩德斯发现了在试管中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便方法,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时还是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