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穷 鬼
【法】莫泊桑
别看他又穷又残废,当初却也有过几天比较好过的日子。
他本是皮埃特村的神甫在一条沟里捡着的弃婴,因为第二天正是亡人节①,因此赐他一个教名叫尼古拉·众圣。他仗着大家的慈悲布施长大,没受过任何教育;15岁那年,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逗笑取乐,请他喝了几杯烧酒。他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腿被一辆大车碾碎,成了残废。从那以后,他便晃晃悠悠架着两根拐子在路旁那些农庄里串来串去要饭为生;因为架拐日久,两肩就高耸到耳边,脑袋也就好比夹在两座山峰的中间。
在村镇里,人们是不大给他东西吃的;人们太清楚他的为人了;四十年来,老看见他那披着破烂衣衫的残废身体架在两条木拐上面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那些乡下人老在自己的田边或沟旁遇见他,感到心烦,常常这样高声问他:
“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
那时,他总是一言不答走了开去,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穷人害怕的东西何止千百种,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大道上成对走着的宪兵,这一切都叫他害怕;他见了宪兵常常本能地钻进灌木丛中或躲到小石子堆的后面。
他没有藏身之处,没有家庭,没有茅屋,没有躲避风雨的地方。夏天他到处睡觉;冬天,他异常巧妙地溜进人家的谷仓或牛羊圈里睡觉。
他尽管生活在人群中,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他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挂钟”,因为他在两根木棍当中摆来摆去,活像悬在木架中间的挂钟。
两天以来,他一点东西也没有下肚。现在没有人再给他吃的了。大家终于不要这个人了,农妇们站在自己门口一看到他,就老远地喊道:
“你还不走开,你这个下流东西!不是三天前我刚给过你一块面包吗?”
他于是架着木拐转过身去,走到旁边的人家,那里,他受到了同样的接待。
妇人们站在各人门口互相表示意见说:
“我们不能整年养着这个一事不做的懒汉啊。”
可是这个懒汉每天都需要吃东西。
他已走遍了圣底赖尔、瓦维尔和皮埃特,没有讨得一个小钱或一块面包皮。
那时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方。残废人慢慢地走着,很费力地一先一后移动着两支拐棍,一面用留下的那条弯曲的腿支着身子,这条腿的下端还留着一只畸形的脚,果着一块破布。
他不时地在沟边坐下来休息几分钟。他的昏乱的、沉重的心灵里感到饥饿的悲哀。他只有一个念头:吃;可是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弄到吃。
他在这条漫长的大路上奔波了三个钟头,在雨水泡软了的地上走来走去,疲倦得简直拿不起他的拐子。他摊倒在希盖老爹庭院外面一条长沟的角角上,也不知他在那儿等待什么。
一群黑母鸡从他身旁经过,“挂钟”先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看着它们;后来忽然在肚里,而不是在脑子里发生了一个念头;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他感到如果用枯枝生上火,把这些动物弄一只过来烤熟,一定很好吃。
他丝毫没想到他这就要犯窃盗罪了。他抄起了手边的一块石头;他本是很能干的人,扔出去之后,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挂钟”摇摇摆摆,走去拾他的猎获物。
他刚走到那个头上带着血迹的小黑东西身旁,就觉得有人在背上重重地推了他一下,木拐也拿不住了,身子便跌翻在十步开外。希盖老爹怒火冲天地向这个小偷扑了过来,在这个无力抵抗的残废人整个身上,像发了狂似地打起来。
农庄里的长工们也出来了,帮着东家狠狠地揍这个乞丐。等他们打得累了,才把他从地上抓起来抬走,关到堆木柴的屋子里,一面派人去叫宪兵。
“挂钟”已是半死,躺在地上,流着血,饿得要命。先是黄昏来临了,继而是夜,继而是黎明。他始终也没吃东西。
快到正午的时候,宪兵出现了,那两个武装的人于是毫不客气,抓住了他的肩膀,硬把他架在他的拐子上。
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来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他在两个宪兵夹持之下走远了,他的神智已不清楚,他害怕得什么事也不明白了,因此自己究竟遭到了什么祸水也不知道。
傍黑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府的首镇。他从来没到过这个地方。他一句话不说,因为他已有这么多年没跟任何人谈过话,他差不多已经失去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他的思想也过于混乱,无法用话语表达出来。
他被关到镇上的监牢里。宪兵们想不到他会需要吃东西,就这样把他撂到第二天。
不过等到一清早,人们来审讯他的时候,却看见他已经死在地上。这多么出人意外!
①亡人节是天主教的节日,在这一天教堂里要为所有死去成圣的人念经祈祷。“穷鬼”尼古拉在被宪兵被关到监牢前经历了哪些悲惨的遭遇,请分点概括。
“那是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处。”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综观全文,“挂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他的三个特点,并举例分析。
“挂钟”被关在镇上的监牢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把“挂钟”在牢里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小说结尾处,村民和警察们都认为“穷鬼”的死是出人意料的,“穷鬼”的死真的是出人意料吗?请说说你的看法?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这篇散文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请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具体含义。
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一句中加点的词用得好是因为:
简略说说作者写“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的意图。
“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阅读《背影》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从文中看,“我”为什么要去?又为什么“只好让他去”?从“只好”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
作者两次流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父亲买好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句中加点的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请说说你的看法。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回头”这一细节写得很好,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桥叶的《最后一排》,回答下列问题(23分)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因为不会乖言巧语察颜观色讨老师欢心。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而其实我个子很矮(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成绩差的人坐在最后几排)。后来,我索性赌气似的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和最后一排的一位男同学调换一下位置,固定地坐在最后一排去。“为什么?”老师平淡地问。“因为我眼睛好,他近视。”我没告诉老师,其实我是全班同学中视力最差的一个。坐在最后二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朵梅花?……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不像个老师,倒很像我的表姐。当然远没有我表姐那么亲切。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我也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诗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了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哪?”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晕眩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做课堂练习时,她照例看着我做题。“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日子慢慢地过去,终于有一天,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郑重声明“前五名有奖”。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就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一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评完卷纸,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的奖励。张玉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享受的人。“我”自卑的原因是, “我”“脾气倔强”体现在.(2分)
新来的白明老师弹了弹我的脑壳,为什么还说是一种“礼遇”? (2分)
“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通宵未眠认认真真地补上了作业,促使“我”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外因:内因:。第14段中说“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为什么?
紧张的原因是:。
激动的原因是: 。
惭愧的原因是:。
快乐的原因是:。(4分)文中说自己“自暴自弃”“虚荣和脆弱”,都是就座位而言的,认为“自暴自弃”是 ;认为“虚荣”是;认为“脆弱”是。(3分)
“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其实只能坐最后一排”和老师安排她坐在最后一排有什不同? (2分)
老师让“我”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是不是也是执行着“班里不成文的规定”?说说你的理解.(2分)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使我“热泪汹涌而出”?(2分)
“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使我“历历在目刻骨铭心”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如果将文题“坐在最后一排”改为“我的老师”,为什么会没有原文题好?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吗?请写出两部作品。
概括文段所描写的内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段对眼睛的描写很成功,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成功之处是
。你是怎样理解“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