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11日在波兰华沙召开,为期两周的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依然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核心议题是落实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大会上中方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谈判进展如何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材料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下左图) 材料三: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图(下右图)

(1)描述近现代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为什么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义务?
请你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出合理措施。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A
B
(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
B
(3)下列四国中,与A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 C.法国D.俄罗斯

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中的A、B、C、D、E
五处可供选址。据此并读图,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 印染厂宜选址于  ,理由           

(2) 水厂宜选址于 , 理由是  
   
(3) 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理由是   
 
(4) 科技园区宜选址于  ,理由是      
 
(5) 生态公园宜选址于  ,理由是       
 

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l)图中曲线表示发达国家的变化,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2)B类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起步、水平
(3)A曲线在20世纪7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该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此现象称为现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特点:
①从;②从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的方式主要是的。
(4)这一时期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

2008年5月1日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进一步推进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2009年12月15日,堪称“中国第一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该大桥将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并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添加助推力。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两大桥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GDP较大的是________;第三产业产值较大的是__________。
(2)两个地区发展第二产业共同的不利条件是矿物能源缺乏,请说明应对措施。
(3)简要分析港珠澳大桥启用后对珠三角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