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1950年—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年—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城镇人口(万人) |
百分比(%) |
| 1950 |
55196 |
6169 |
11.2 |
| 1960 |
66207 |
13073 |
19.7 |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民主政治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
|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
|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
| C.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后提出 |
|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收入5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 A.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 |
| B.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
| 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 |
| 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 时间 |
事件 |
| 1909年 |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
| 1912年 |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
| 1917年 |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
| 1919年 |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
|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 C.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
| 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