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什么是“革命”
经典作家及理论认为 |
现代学者认为 |
《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毛泽东认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弄草,不是写字作画,……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 |
钱穆认为:“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刘宗绪、黄安年认为:“革命中的立法与政策的温和或激进,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是否有利于对封建制度的改造去评价,并不都是越激进、越极端越好。” |
比较材料中对“革命”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 “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 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08年,广东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工程师邝景阳因人事纠纷准备辞职,而邝一离任,此职必将由日本人担任。詹天佑得知后致信邝景阳,进行规劝:我闻知后感到非常遗憾,我料想他们是决心将你挤走,但是,为了铁路事业,望你坚持下去,只要你一离开,此路恐将落入日本人手中。
材料2: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2)后人为什么在青龙桥附近为詹天佑竖立铜像?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至今已整整十四年。他见证了中国20世纪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并参与和创造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2:1997年2月19日距香港回归日只剩131天。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日早上悲痛地表示,对“一国两制”概念的创造者无法亲眼目睹香港回归,感到十分难过及悲痛。
材料3:
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是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措施,新老交替的关键是要解决老同志占着位子的问题,而相当多的老干部又不愿交班。1989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1990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三老“半退”、四老“全退”的带动下,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又有一批老干部退出第一线的领导岗位,增选为中顾委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十年途程》
材料4: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
(1)根据材料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3说明邓小平辞职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何重大促进作用?
(4)材料4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下面是邓小平军事生涯的几幅照片,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上述几幅照片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内容要包括主要战绩和影响)
(2)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刘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形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乃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谿知县。——《明史》卷二九九·列传一八七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要说明明朝以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本草纲目》成书经过、特点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