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⑦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⑧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⑨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⑩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C.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 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小说的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亘古未有的跃迁,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更是发生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巨变,一个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正在中国人民手中被无限展开。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当代作家应该大有作为。与个人化的小爱小恨、一己悲欢相比,这样的沧桑巨变更值得作家去热情歌唱,更值得大书特书。与关注现实相比,许多作家更愿意让自己的创作沉浸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近年来大量历史主义题材作品的涌现即是佐证。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但问题是,大量此类作品中所谓的“历史”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更没有人民创造历史的影子。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既有悖于历史的真实,也无助于以史为鉴、以古观今。充其量只能是作家自己图个热闹。显然,放弃了对社会生活的观照,放弃了对时代巨变的关注,文学必定是“盲”掉了的文学,将难以面对历史的拷问。
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文学之所以为“学”,是因为她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情感,负有为人类精神世界代言的使命。作家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他的创作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美是一个渗透个人主观意向的概念,审美是由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的选择感悟过程。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感受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是美与丑是有终极界限的,不能够颠倒。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学与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美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力量之源。但在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越是尽情展露人性的阴暗面越是被赞为深刻,甚至将人等同于动物,放大人性中原始和粗俗的一面。低迷、麻木代替了朝气和希望,颓废和欲望代替了理想和崇高,仿佛只有切开伤口,撕烂肌肤,直至悲惨地死去才是真实的生活。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引导和提升,文学就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读者无法从这里看到希望、价值、心灵的力量,不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和生活,最终只能远离文学。
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自古以来,各民族的文学都在发挥着强大的教化作用,为历史留箴言,为时代树标杆。文学在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理念、社会风俗上,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五四时期,新文学打破了旧道德的束缚,将科学和民主传递给民众;抗日救亡时期,文学成为革命的号角,激发中华民族图存救亡的激情;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学更是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鼓与呼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文学成为解放思想,改天换地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样的状态下,文学身处时代的话语中心,影响并感染着人民大众,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推崇和热望。应该说,正因为文学传达了时代的声音,履行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所以才被人民大众所选择和欣赏。当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更具冲击力的媒介出现时,文学要想继续赢得大众的青睐,需要的不是随波逐流,放弃责任,而恰恰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反之,逃避责任,自我放逐,必将失却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却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却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下列关于为什么文学应负有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
B.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对时代巨变的关注。
C.对于人民大众来说,需要文学提供美的享受,需要文学挖掘人生的意义,需要文学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
D.文学如果逃避责任,必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去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去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应该去热情歌唱和大书特书伟大的时代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
B.文学的责任是审美,作家想要他的创作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
C.文学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那么作品也就失去了美和情感。
D.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文学在各个不同时

期,都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这就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文学的魅力。
B.文章认为,读者如果从宣扬低迷、麻木、颓废和欲望的作品中看不到希望、价值和心灵的力量,最终可能会远离文学。
C.文章强调,只有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文学才能赢得大众的青睐。
D.文章强调,文学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去反映社会生活,用美去感染人,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领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朱丹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的曲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不知不觉地,朱丹穿过鼓楼广场,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们排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这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小说主人公朱丹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细节做简要分析。
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
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2011年第四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
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奸臣
安 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如何做人埋下伏笔。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装糊涂”“幸灾乐祸”等词语,以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
“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
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