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 B.加强了专制皇权 |
|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
|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古代建筑 | D.科举制 |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
|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
|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
|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