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被称为公民法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旨在说明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摘自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C.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官员说“彼之人(外国人)无礼乐教化,无典章文物,而沾沾焉惟利是视,好勇斗狠,恃其心思技巧,以此为富强之计……而所谓天赐勇智,表正万邦者,要不在区区器械技巧之末也,曰有本在。本,何在?在民。”上述引文的基本主张是
A.民为邦本,要依靠人民使国家富强 |
B.学习西方,把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礼乐教化 |
C.实行变法,既学西方又保持传统 |
D.反对洋务,借民为邦本来抗拒任何新变化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或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