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假想金箍棒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l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gè),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yī)。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 金属名称 |
金属属性 |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
| 锇 |
⑴ |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
| 铬 |
硬度最大 |
⑵ |
| 铱 |
抗腐蚀性首屈一指 |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
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来历,还从哪几方面对它加以说明?概括回答。
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
阅读下面文章。
停电的时候
(1)停电了。
(2)男人自告奋勇去点蜡烛,可是找了许久,找不到蜡烛,男人就取了些豆油,浸了一截线绳,做了一盏灯。油灯点燃,屋子里就暖暖地亮了。
(3)男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在一边打着手电筒。孩子惊讶地看见了一盏油灯的制造过程。望着跳动的灯花,孩子“嘎嘎”地笑了。
(4)女人问孩子:你笑什么?孩子指着墙上的影子说:瞧,咱家人的脑袋,多么大,这间屋子都盛不下了。男人说:这有什么好笑的,瞧我的。男人说着,将手掌合在一起,让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孩子的眼前就幻出来一匹矫健的骏马。女人也来了兴致,当即在墙壁上变出一只漂亮的兔子。
(5)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兴奋地创造出了展翅飞翔的雄鹰,随心所欲地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
(6)后来,孩子要求男人讲个故事。男人肚子里的故事不多,该讲的过去都给孩子讲过了。男人随便挑了个故事,问孩子:听过没有?孩子摇摇头说:没听过。其实孩子早听过不知多少遍了。孩子也不知为什么,现在很想听这个故事。男人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讲到妖魔鬼怪的时候,男人就做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发出刺耳的惨叫。孩子浑身打着激灵,眼睫毛一个劲地抖动,发出了开心的大笑。
(7)女人不让男人再表演下去。女人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学过哪些唐诗,会背了没有,理解了多少? 女人就让孩子背唐诗。以往,孩子特别讨厌这样的考试,一首唐诗背得支离破碎。孩子今天出奇地平静,他的瞳孔里跳动着欢欣的火苗。孩子背了一些唐诗。凡是学过的,他都背得一字不差。孩子还讲述了那些唐诗的意境。男人和女人满意地笑了。他们没想到孩子今晚会表现得这么出色。
(8)男人和女人对望着,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刚想夸孩子,电灯亮了,来电了。
(9)孩子伸手就打开了电视机,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男人对孩子说:儿子,爸爸求你了,今晚让爸爸看足球赛好不好?女人在一边说:我还想看韩国电视剧呢,一集都不想落下。
(10)孩子笑道:干脆停电得了。孩子正说着,果然又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
(11)孩子划了火柴,将油灯燃亮了。孩子面带微笑,走到了鱼缸跟前,观赏着默默无语的鱼。男人也过来了,要陪着儿子看鱼。女人笑了几声。女人选择了织毛衣,打发黑色的夜晚。女人不小心弄掉了一根针,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默默地观赏着那些鱼,那些在夜色中游泳的鱼。
(12)就这样,孩子习惯了每天晚上拉灭电灯,一个人独处一会儿。本文主要记叙了第一次“停电的时候”发生的哪几件事?
请用两个词概括第一次停电时候的家庭气氛:_________、________。
细读文章,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背唐诗”“这样的考试”,“孩子”平时“特别讨厌”,为什么在停电的时候“孩子”唐诗“背得一字不差”?
(2)文末一段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男孩的形象。
读了本文,你想对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说点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
男孩的十四岁
张俊杰
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
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地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了……”
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
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得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2)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 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分)
读了全文,你对父亲教育男孩的方式赞成不赞成,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文段。
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李愚
①明嘉庆年间,有位给事官叫李乐,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却对此事不予理睬。李乐又面奏,皇帝被惹火了,传旨以故意揭短罪把李乐的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替他揭。
②嘴巴被封,不能进食,这就等于间接地给李乐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位大臣,走到李乐面前,高声责骂道:“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骂着,一边“叭叭”地给了李乐两记耳光,封条当即就被打破了。由于他是代皇帝责骂李乐的,皇帝自然不好怪罪于他。
③其实,这个当众责骂并掌掴李乐的不是别人,而是李乐的一个学生。关键时刻,这个聪明的学生“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一门心思地只想着救自己的老师,而不顾“龙颜大怒”的情势,犯颜“直”谏,恐怕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也要落得个“犯上”的罪名。
④某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园内有许多多姿多彩的花卉和形状奇特的盆景,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植物园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30元。”有人曾问管理人员:“为什么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30元呢?’”管理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要是那样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了。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盯着那些偷盗花木的人。”事实证明,那块告示牌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偷盗花木的事情鲜有发生,植物园的开支也并未因此增加——偷盗者廖,自然少有人领到奖金了。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曲线救国”的做法称好叫绝。
⑤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成汉语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这里的“大路”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直路,也应该包括那些弯路。直路能通向罗马,弯路照样能通向罗马。
⑥根据平面几何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照此看来,在通向罗马的所有“大路”中,直路无疑是最短的,换言之,直路就是“捷径”了。然而,最短的未必就一定是最快的,因为有时候“弯路”比“捷径”要好走。
⑦当所有人都一窝蜂地涌向“直路”之时,“直路”上势必人满为患。这时候,聪明的人肯定就开始动脑筋了: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又何必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呢?直路行不通,又何妨另辟蹊径、绕道而行呢?当“直路”变成“独木桥”的时候,“弯路”反倒成了“阳关道”。
⑧在“首堵”北京开车的司机朋友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近的路往往是最慢的,而看起来是绕了弯儿的路却常常能让你提前抵达目的地,所以如果你着急赶时间的话,千万别想着抄近路,那样你十有八九会被“堵”在路上。
⑨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我想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悲观厌世,放弃对成功的渴求,而是在提示我们:“前方施工,请绕行。”通往成功的路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就算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也肯定早已被如山如海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了,所以,千万别想着走“捷径”,更别赶着去“挤独木桥”(当然,如果你挤破头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一场热闹,或者寻求一场美丽的邂逅,那就另当别论了),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⑩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选自《素质教育》,2011年第2期,有增删)下列几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项 。
| A.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
| B.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
| C.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 |
| D.条条大路通罗马。 |
文章前三段所写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曲线救国”的做法称好叫绝。
⑵当“直路”变成“独木桥”的时候,“弯路”反倒成了“阳关道”。第⑤段至第⑧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章结尾说“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请结合生活实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
别丢了坎蒂德
张丽钧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一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
④“他可牛了!”儿子说,“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
⑤就是这个“可牛了”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
⑥“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
⑦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⑧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⑨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坎蒂德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他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⑩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注了一笔巨资。
⑪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
⑫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
⑬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座森林。”
⑭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⑮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⑯2008年,剑桥大学在康河河畔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大理石诗碑,碑上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四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碑上只刻了中文,并无英文译文。坎蒂德央求我儿子为他翻译。我儿子不但为他翻译了那四句诗,还告诉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个诗人,并且也姓徐。坎蒂德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他愿意随时恭候中国诗人的儿子游览葡萄牙,游览他美丽的森林。
⑰坎蒂德是在2011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⑱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工作出色,内心澄澈,酷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有本事赚钱,更有本事把钱花在给生命带来无边欢悦的地方。
⑲“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选自《读者》2012年第9期,有增删)从第⑨段起,作者一共写了坎蒂德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每件事在5个字以内概括)
作者告诫儿子“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第⑧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话,简要赏析。
⑴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⑵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选第句,赏析:因为坎蒂德热爱诗歌,而“我”又是诗人的儿子,在坎蒂德离开之前,“我”将代表同事为他拟写一张留言卡片。请你代“我”以小诗的形式,拟写这张卡片,送给坎蒂德作永远的留念。(诗句之间请用“∕”断开)
包容:北京文化的魅力 (选段)
李建平
“包容”是说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魅力。
首先,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华各种文化的集结点。这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山林文化,以及东南沿海文化的汇集点。历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频繁,经济社会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散杂聚居区。因此,北京文化丰富多彩。北京文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不拒绝外来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北京文化通过商人、传教士传入欧洲,就有西洋文化传入北京;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修建了西洋楼和大水法。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有专家做过生动比喻,就像酿酒,经过醇化。还有专家指出,北京城就像一座大熔炉,各种文化到北京都要经过这座城市的检验和提升。清朝中叶进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间文艺演出,经北京这座城市的醇化、提升,变成了地道的京剧,山东饭庄传来的烤鸭,变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西域的地毯变成了北京的地毯,就连杭州细化的美景也变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清史专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时也有同感。他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南来北往的举子,住在宣南各会馆,带来的是各地文化,甚至包括口音和方言、饮食和穿戴,在京师这个大熔炉,经过锤炼和提高,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又被举子们带回各地,从而完成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又辐射全国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又是包容文化的生动展现。本文的论点是。
选文是分几层来进行论证的?试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这几层意思的语句。
文中画线句中的“就连”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说明“北京文化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时,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第一段中的“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这副自勉联上联和下联各两句,其他的三句是“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壁立千仞”,请你将它们填写到横线上,使这成为林则徐的自勉联。
上联:海纳百川,;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