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系列文字。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的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摘自《敬业与乐业》,有改动)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作者用“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句话来论证什么道理?
文中划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怪风揭秘》,完成小题.(共10分)
怪风揭秘
(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2)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3)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太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问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5)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
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6)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7)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8)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文章(3)—(5)段,请用短语完成填空。
作者都是从怪风名称、这四个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
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回顾你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⑴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吃。
⑵天气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故回家的行程被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⑶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⑷村庄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妈啦?我笑着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
⑸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凉着,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我儿子吹。
⑹我很贪婪地捧了瓜就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一边就说,田里面结得多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母亲就惊诧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⑺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⑻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⑼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⑽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⑾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惊喜不已,忙不叠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执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扑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⑿母亲在一旁开心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重重复复的,都是些走过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⒀月色潋滟,我的心放松似水中一根柔柔的水草,迷糊着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⒁当然记得,那个粗眉大眼的女人,干起活来,大男人也及不上她。
⒂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⒃人啊,母亲叹一声。
⒄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还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日,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握住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联系语境,解释第⒄段加点词语。
警醒:
请梳理文章中“我”的想法的变化过程。

“人啊,母亲叹一声”,“人啊,我也叹一声”,请分别指出母亲的叹和“我”的叹的含义。
赏析画线的句子。
(1)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一边就说,田里面结得多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
(2)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
“我”为何要好好握住这“小扇轻摇的时光”?你受到什么启发?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选文观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作者针对国人的“忙”和“读书无用”的现象,提出了“读书可戒躁”的观点。
B.选文作者针对国人的“忙”和“读书无用”的现象,提出了“书籍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的观点。
C.选文作者针对国人的“忙”和“读书无用”的现象,提出了“国人阅读率低”的观点。
D.选文作者针对“外国人地铁里安静读书”的现象,提出了“读书可戒躁”的观点。

下列对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结上文 B.引出下文 C.设置悬念 D.承上启下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国人借口“忙”和“读书无用”的谬论一一进行批驳。
B.选文第②段举了二个事例论证了国人的因为忙而无时间读书是借口。
C.选文作者充分肯定了国人读成功学、营销学、厚生学、营养学是在用知识改变命运。
D.选文第⑤段举“苏子读书”的事例意在论证读书可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

(共16分)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12期,有删改)
阅读文章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一开始,“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这是为什么?

(2)“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

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共6分,每小题2分)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吗
张郭男
①白米饭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主食。然而,最近有网络传言认为,如果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标准“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则白米饭就是最符合的食物。人体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可中国人一天吃不低于600克~800克的米饭,所摄入的糖超过身体需要的10倍,日积月累,会增加得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果真是这样吗?
②世界上没人是因为吃米饭过多导致糖尿病、肥胖或者其他疾病的。糖尿病等疾病不是吃米饭吃出来的,而是营养摄取过量、营养失衡、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糖代谢功能失调,这时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的现象。所以,米饭不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③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比较高,但对正常人而言,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因为人体自身能够调节。
④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每天摄取的能量应该有25%左右来自脂肪,13%左右来自蛋白质,其余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说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克碳水化合物是完全错误的。具体到每天应该食用多少食物,基本的数量参考是:食用谷物类(包括杂粮类)250克~400克,肉类50克~75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对男性来说,每顿150克~200克的米饭或馒头一点都不多,而女性,每顿100克左右是合适的。
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有差别,对于营养素比如糖的吸收转化效率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每天应该吃多少米饭,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
⑥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不是避免吃某种食物。饮食营养是否适当因多种因素而异,例如人种、年龄段、地理条件等等。各国均有各自适用的膳食指南,包括对谷物、动物、乳类、果蔬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建议。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⑦米饭和面食等主食的摄入主要是给生命活动提供热量,也就是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身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受到影响,生物酶的合成更需要能量。所以人们必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当然还得摄入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包括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等等。
⑧能量是指在体内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化学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其他能提供能量的化合物物质,如蛋白质及其构成单元氨基酸。要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能量,需要酶催化的代谢反应途径、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辅助,如维生素、金属离子、氧分子和水分等。大米、小麦就是这类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这类物质被称为能量物质。
⑨如何才能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呢?
⑩从酶的角度看,健康饮食有几个注意事项:一是吃饭只吃七成饱,研究表明,七成饱可延长寿命30%;二是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给人体补充酶;三是如果可能,尽量远离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部分食品添加剂人体不能代谢,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威胁。合理的饮食习惯中应包括摄取适量肉类、油脂脂肪类和淀粉类食物。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以下才是合理的。来自食物的能量与营养物,肉食占50%~60%,淀粉类低于50%。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发生这一现象。
B.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较高,但人体自身能调节,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
C.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就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D.大米、小麦是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是能量物质。

关于“健康饮食”,下列表述或推测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非是避免吃某种食物。
B.吃饭只吃七成饱,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
C.尽量远离像辣条、薯条等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注意荤素搭配。
D.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左右才是合理的。

下列对文段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本文由网络传言认为“白米饭是垃圾食品”说起,可以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④段中,“左右”“完全”“基本”等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如何才能健康饮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