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纳豆激酶(NK)是一种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它不但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A过程),还能间接激活体内纤溶酶原(B过程)。溶栓机理如右下图,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一种接种纳豆杆菌常用的方法: ;
其培养基中,至少应含有 、氮源及水和无机盐等。
(2)纳豆杆菌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有 种。
(3)NK的间接作用是通过 ,
激活体内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溶解血栓。
(4)根据下列实验材料,比较NK与内源性纤溶酶的溶栓效果,并补全表格A、B位置上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NK溶液、内源性纤溶酶溶液、纤维蛋白块、蛋清溶液、缓冲液、双缩脲试剂、量筒、试管和秒表。
步骤 |
加入物质的成分 |
试管1 |
试管2 |
1 |
A |
1g |
1g |
2 |
缓冲液 |
1mL |
1mL |
3 |
纳豆激酶(NK)溶液 |
1mL |
/ |
4 |
B |
/ |
1mL |
实验步骤:
按顺序依次加入相关物质:
第1步加的A物质是 ;
第2步加缓冲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4步加的B物质是 。
② 观察和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及分析:略。
下图是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其中⑤表示物质氧化分解产生水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胃肠道的水分通过①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内环境。
(2)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②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人胃肠道内。
(3)内环境的水分通过滤过作用成为原尿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又通过④___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4)内环境的水分通过皮肤的__________结构排出体外。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______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
(6)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________。
如图4只小鼠中,A1、A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B1、B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A1与B1的基因型不同。用它们进行皮肤移植,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A1的皮肤移植到A2上,皮肤________(填“会”或“不会”)脱落,因为它们的基因型相同,表达的________相同,A2将移植来的皮肤当成“自己”的皮肤。
(2)将A1的皮肤移植到B1上,10天后因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免疫,主要是由________细胞引起的。
(3)将A2的皮肤移植到经图示过程处理过的B2上,皮肤脱落的速度将________,因为________。
(4)如果将A2的皮肤移植到先天无胸腺的小鼠上将不会出现排斥反应,因为____________。
下面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②、③、m、n分别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图中________的合成受阻,进而引起激素①和③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
(3)某糖尿病患者体内,图中n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含量过高,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则n代表________,由________细胞分泌。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________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入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据图回答:
(1)此反射弧的感受器具体是由 神经元的 形成的。
(2)在a处给以刺激,该处膜外电位变化是 。
(3)兴奋传到神经中枢,中枢内会有信号的转换过程,即电信号导致突触前膜释放 ,通过_______(结构)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 上的受体,引起下一级神经元的兴奋。
(4)刺激a处后,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__________。
(5)若刺激b处,电位计指针是否偏转? ,原因是 ________。
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