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南半球的一段纬线,图中M、N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此时,北京时间为
A.9时20分 | B.11时20分 | C.21时20分 | D.23时20分 |
此时,由此纬线向北,则图中
A.M、N两点均向东移动 |
B.M点向西移动,N点向东移动 |
C.M、N两点均向西移动 |
D.M点向东移动,N点向西移动 |
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由M点向西到N的经度差将
A.减小 | B.增大 | C.不变 | D.不确定 |
图2为某地海拔高度示意图,回答1-3题。
1.测量图2地区海拔高度所采用的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图2中甲、乙、丙、丁四点中,海拔最低点为
A.甲 B.乙 C.丙 D.丁
3.图2中山脉走向大致为
A.西北——东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南北
图1为新加坡和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玫瑰图,回答1-2题。
1.关于新加坡和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多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少于成都
B.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少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多于成都
C.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多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多于成都
D.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少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少于成都
2.据图1中信息分析可知
A.形成上题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
B.新加坡降水量丰富,水资源丰富
C.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和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大致呈正相关
D.新加坡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变率大于成都
某同学习惯每天早晨在上学路上观察天空的太阳(右图),图中SN为南北方向,PQ垂直于SN。若a、b为该同学在两个不同日期的相同时刻(北京时间7:00)经过P点时所看到的天空中的太阳位置。据此回答下题。P点位于
A.南半球135ºE | B.北半球105ºE | C.南半球105ºE | D.北半球135ºE |
若该同学于某日(天气晴)早晨7:00(北京时间)到达P点时看天空,太阳还未从地平线上升起,请判断,此时右图中④地的气候特点是
A.高温多雨 | B.低温干燥 | C.温和多雨 | D.高温干燥 |
下为台湾三种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甲、乙、丙代表的农作物依次为
A.茶、稻米、甘蔗 | B.稻米、茶、甘蔗 |
C.甘蔗、茶、稻米 | D.稻米、甘蔗、茶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潮。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移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鲜见的,如两晋时期的客家人南迁,北宋末年的中原人南迁。下列四幅图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主要原因与其他三幅图不同的是
A.“闯关东” | B.“走西口” | C.“客家人迁徙” | D.“下南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