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的颁布,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
C.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 |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本质。 |
E.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 )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
B.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
D.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
试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根据文意,“现代的遗产观”中的“遗产”包括哪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板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板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的情形。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根据文章内容,给小说加一个标题。
标题: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 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
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
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
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 |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46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谷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了
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13岁之后,我回故乡的时间仅仅是寒暑假。我再也吃不到清明节的花糯饭,看不到秋天收稻谷的景象。城市的身影渐渐覆盖乡村,所谓想家其实就是想念家里的腊肉,担心父母的身体,渴望他们能给我寄点零花钱。故乡在缩小,母亲在放大。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这一去,她的衣服总是要湿到脖根,有时木耳长得太多,她就捡到天黑,靠喝山泉水和吃生木耳充饥。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
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
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地散发着稻谷的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里,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了,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三年疾病的折磨远远超过她一生的苦痛。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多少次,她央求我把她送回谷里,说故乡的草药可以治愈她的恶疾。但是,她忽略了她曾送我读书,让我有了知识,已经为现代医学所格式,所以没有同意她的要求。她试图从床上爬起,似乎要走回去,可是她已经没有力气,连翻身也得借助外力。她一直在跟疼痛较劲,有时痛得全身发抖,连席子都抠烂了。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打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院,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10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城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如果说过去我是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那现在我则是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因为外婆、父亲埋葬在这里,所以母亲才要执著地回来。又因为母亲埋葬在这里,我才深深地眷恋这座村庄。现在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答: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内涵。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下列各题。
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如果说在世界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
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文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
B.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
下列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儒士、儒吏、儒将,都具有道德高尚、富于诗意、潇洒超脱、风度温文尔雅的特点。 |
B.所谓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皆寓不同凡俗、忠贞弘毅、从容中道、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 |
C.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这是道家的人生追求。 |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不与浊俗同流合污,这是儒家的人生追求。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百家中,唯儒、道两家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互相补充。 |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具有历史使命感,所以它能够成就人们的道德人生。 |
D.道家思想的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这种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任的态度,为历代统治者所鄙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