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某有机物分别与各种试剂反应的现象,则这种有机物可能是( )
| 试剂 |
钠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NaHCO3溶液 |
| 现象 |
放出气体 |
褪色 |
不反应 |
A.CH2===CH—COOH B.CH2===CHCH3
C.CH3COOCH2CH3 D.CH2===CHCH2OH
下列现象中,不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是
| A.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
| 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 |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
|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 D.金属性强弱:Na>Mg>Al |
足量的Fe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应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NaNO3溶液 | B.NaCl固体 | C.Na2SO4溶液 | D.CuSO4粉末 |
2010年,我国接连发生多起煤矿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发生爆炸事故的元凶是煤矿坑道气中含有的甲烷。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烷分子是一种呈正四面体型的、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 |
| B.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
| C.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
| D.“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
北京时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强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更直接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在全球引起了核恐慌,许多国家都已检测出来自福岛核泄漏的放射性131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是第四周期元素 | B. 131I2与127I2互为同素异形体 |
| C.131I的中子数是78 | D.碘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