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
| A.《时务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
|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格局奠定 |
| C.19世纪,福建巡抚在台湾开设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 |
| D.《渔光曲》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 C.北约组织 |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斯大林模式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面对自身的弱小和传统势力的强大,都懂得“借力”。他们都()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借助君主权威实践新思想 |
| C.组织政治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农村包围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