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途径虽然不同,最终确立的代议制政体民主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反映出政治民主化是必然趋势。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
法律(标志) |
国家政体 |
国家元首 |
政府首脑 |
权力中心 |
英国 |
君主立宪制 |
内阁首相 |
议会 |
||
美国 |
1787年宪法 |
总统 |
总统 |
||
法国 |
1875年宪法 |
总统制共和制 |
总统 |
总理 |
议会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皇帝 |
皇帝 |
(2)根据上表,从国家元首的权力、政府首脑的产生、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某朝郡县示意图图二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三 某朝行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推广的?
(2)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创立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所反映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2分)你怎样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材料一: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万民法”
材料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 罗马皇帝哈德良讲话
材料三: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请回答:
(1) 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2) 材料三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了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 邓小平。”(共26分)
(1)请指出第一位人物是谁?其思想的提出与发展,这两个阶段对中国革命运动有何意义?
(2)“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指的是什么?
(3)毛泽东、邓小平创立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在中共的哪次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他们的思想各自主要围绕什么根本性问题展开?他们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4)概括毛泽东、邓小平创立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26分)
探究主题一追溯源头: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探究主题二分道扬镳: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主、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共同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黄宗羲与卢梭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