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 B.改革了封建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
B.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
C.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 |
D.可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并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 |
打破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为人们辩证地看待世界提供途径的科学成就是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 B.相对论的提出 |
C.量子理论的提出 |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 B.进化论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