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说凤阳,道凤阳,风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1979年的凤阳花鼓唱词主要反映()
| A.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 B.“包产到户”改革初见成效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
| D.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废除 |
下图所示是我国汉代出现的重要生产工具,该工具的出现直接有利于()
| A.一牛挽犁的普及 | B.播种效率的提高 |
| C.耕土深浅的控制 | D.山地的开垦 |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
|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
|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
|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②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