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学校一学生在学习了“欧洲的宗教改革”一课后,在课堂笔记上写下这样的知识结构,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是
A.人皆上帝 | B.人皆教士 |
C.王权高于教权 | D.教皇至上 |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
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
C.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
D.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
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度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 D.行政机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
“至于法国大革命究竟是喜剧、悲剧还是闹剧,这不取决于历史本身,而取决于历史学家,取决于他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理论前提,取决于历史学家生活的那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下列选项符合以上事例的说法是( )
A.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绝对具有足够的想象力 |
B.一个作者的观念看来更像是在反映他自己的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年代,而不是他所描写的那个年代 |
C.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是本身有价值而又不可能重演的个别事件的王国 |
D.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现象可以提出十分不同乃至截然对立,但又同样似乎可能的解释而不至于歪曲事实,或违背通行的处理证据的准则 |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
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
杰斐逊认为:“如果国内外一切政务,事无巨细,均集中在作为一切权力中心的华盛顿的话,一个政府部门对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牵制就成为无力的了,并且变为和我们与之分离的那个政府(指英国政府)同样的腐败和暴虐了。”在此杰斐逊意在强调()
A.三权分立 | B.中央集权 | C.地方分权 | D.民主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