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
|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
|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
|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
|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
|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这体现出的儒学观念是
| A.天人合一 | B.君权至上 |
| C.敬天尊祖 | D.三纲五常 |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
|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
|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
|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 A.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
|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