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
|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
|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
|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
|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
|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
|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
|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