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今然诸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B.人际关系的淡漠 |
| C.社会风气的败坏 | D.价值观念的更新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时代)出之机(会)也”。这一 “变局论” ( )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