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罪于令,将杀之 收:拘禁 B.令闻而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C.诸公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恢不与通 谢:感谢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君子战虽有,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 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战虽有 陈:同“阵”,阵法。
B.必察迩远来:招致
C.名不生徒:白白地
D.唯圣人乎其:难道

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
①勇为本焉②君子察迩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④多力而伐功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3分)
②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4分)
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与 不 善 人 居 如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即 与 之 化 矣(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上集贤文相书
(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人也,平生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逆施罗网,预立机械,使狡吏穷 ,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本朝自符祥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吏一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某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时。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生名节通“砺”,砥砺
B.中伤者,皆当路得志相互
C.官吏一人罪者使……入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洗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某绝不酬应,止其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敢辄尺纸,少布下恳徒吾两人在也
C.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时为降虏蛮夷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
(3)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旧唐书•刘德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并州总管府司马判:授予
B.以平寿县主妻:妻子
C.在主上诚:确实
D.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不久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2)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ž刺客列传》
[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吴王僚欲 楚丧趁着
B.乃专诸于公子光进见
C.公子光为足疾通“佯”,假装
D.王僚使兵自宫至光之家排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A.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B.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D.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欲为父兄报仇劝吴王攻楚,公子光反对攻楚是因为他觊觎吴国的权柄。
B.楚平王殁,趁楚国丧之际,吴王派兵攻取楚、晋,导致国内人力物力匮乏,给了公子光可乘之机。
C.吴王诸樊,为能让贤于其弟季子札,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其后,夷眛之子僚为王,这引起了公子光的不满。
D.公子光自立后,封专诸之子为上卿,这是因为专诸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而刺杀了吴王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还也
尽失
B.亡郑而有益于君
入前为寿
C.敢烦执事
身翼蔽沛公
D.邻厚,君之薄

北蛮夷鄙人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