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很大,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一有以下两种途径:
(1)正常雨水略显酸性,主要原因.
(2)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它会使土壤酸化,施用适量可改良土壤酸性.
(3)
通入碘水(
的水溶液)会生成硫酸(
)和氢碘酸(
),我们可利用此原理来测定空气中
的含量.
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实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同时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 |
容器I |
针筒I |
容器II |
针筒II |
红墨水 液面位置 |
a |
10ml 水 |
NaCl |
10ml 水 |
保持 左高右低 |
|
b |
二氧化碳 (充满) |
10ml 澄清石灰水 |
二氧化碳 (充满) |
10ml 浓氢氧化钠溶液 |
|
c |
1g锌 |
15ml盐酸 |
1g镁 |
15ml盐酸 |
(1)实验前,用手紧握容器Ⅰ,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松手后,对容器Ⅱ重复以上操作,观察到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以上实验说明。
(2)实验a,容器I中放的固体药品为。
(3)实验b的现象 。
(4)实验c,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红墨水的液面位置是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下列金属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填字母序号)。
(2)人类每年从自然界提取大量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3)铁制品容易锈蚀,铁生锈的条件是。
(4)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某课外小组利用废液制取海绵铜(Cu)和氧化铁两种产品,过程如下图所示(过程中不引入其他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溶液D中的溶质为;
②检验C过量的方法是;
③A~G七种物质中含铁元素的物质有(填字母序号)。
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任写一种)
(3)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的是,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填字母序号)。
②向B中溶液再加入6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先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2)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有关“C15H10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C15H10O2”为有机物
②“C15H10O2”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③ 异黄酮由1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④“C15H10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3)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②五种物质中,可用作燃料的化合物是(填序号)。
③工业上可以用甲、乙两种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丁和戊。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④丁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3)。氨气和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尿素,同时得到生活生产中最常用的溶剂。写出生成尿素[CO(NH2)2]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1)打开K1、K3,关闭K2,当D中出现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确定C中收集满CO2
(2)C中收集满CO2后,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中5mL浓NaOH溶液推入C中,观察到D中液体流入C中,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①小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认为应该在(填装置字母序号)之间增加洗气瓶E,其作用是。
②改进装置后,小红认为要想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方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