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卿大夫在控制的封邑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朝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其在政治上是治理朝政的国君,在军事上是世族武装的统帅。随着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强大各个封邑之间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诸侯国君发起挑战,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 B.贵族政治衰落 |
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 D.宗族势力上升 |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 B.无为而治 | C.兼爱非攻 | D.严刑峻法 |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 B.人与自然的关系 | C.国与国的关系 | D.夷夏关系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 | B.秦朝 | C.西汉 | D.宋朝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实行人治和法制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仁政和道德教育 |
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 | B.有教无类 | C.学而不思则罔 | D.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