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大高原是: ( )
A.内蒙古高原 | B.黄土高原 |
C.青藏高原 | D.云贵高原 |
下图中M地在某纬线上,N、P两地在某经线上并与M点所在纬线对称分布,NP两地相距2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若N地5时20分日出,M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A.12月 | B.2月 | C.6月 | D.10月 |
若N地18时20分太阳已落,P地仍斜阳普照,这一季节:
A.我国江南地区收割早稻 | B.美国大平原小麦返青 |
C.青尼罗河处于枯水期 | D.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
在甘肃陇南万象洞的一根石笋上,记录了中国过去1820年的气候变化史,更隐藏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从公元530年到850年的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了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和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季风逐渐减弱,然后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点,随后虽又回升了一些,但保持低水平的稳定,之后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间突然下降,而这个时间正好对应唐王朝衰落的时间。而随后的60年,季风急剧增强,在980年出现一个峰值。直到1020年,季风强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研究者把从960年到1020年这段时期称为“宋代强季风期”。读公元190年以来季风强弱示意图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回答下列各题。
朝代 |
冷暖期 |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
晋(265-420年) |
寒冷期 |
匈奴族 |
南宋(1127-1279年) |
寒冷期 |
蒙古族 |
元(1279-1368年) |
寒冷期 |
蒙古族 |
清(1644-1911年) |
寒冷期 |
满族 |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季风强弱和王朝兴衰关系不大 |
B.季风强度处于一种波动上升变化的状态 |
C.季风的减弱对应王朝的更替 |
D.季风通过影响人们思想变化而导致古代王朝的兴衰 |
下列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此时农牧界线向南迁移 | B.中原(南方)地区气温没有变化 |
C.少数民族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 D.冬季风减弱,导致气候寒冷 |
下图是沿120°经线的海陆分布图,读图后完成下列各题。图中②处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受信风带和地形影响 | B.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
C.受寒流影响 | 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对图中④地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 | B.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
C.直接频临三大洋 | D.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下题。
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 B.坡地开发 |
C.交通线增多 | D.荒漠范围扩大 |
图甲为“某日某时刻等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非阴影部分表示m日,阴影部分表示m+1日;图乙为“该日a地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此时,北京时间为:
A.m日4时 | B.m+1日8时 | C.m日16时 | D.m+1日20时 |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
A.0°,0° | B.23.5°N,180° | C.0°,180° | D.23.5°S,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