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教育是发展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船政大臣黎兆棠认为:“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摘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2)黎兆棠的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哪些的影响。
材料三 ……过去十年,从全球范围来说,教育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在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受贫困、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失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占大多数……2015年,教育达到千年发展目标前景堪忧。(备注:在2000年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共同制定了在2015年实现减贫、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七大发展目标,被称做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二项目标是到2015年所有国家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第三项目标是在教育领域实现男女平等。)
大会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理想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穷国缺少资金外,冲突和金融危机是两个最主要因素。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会议决议(2011年7月4日、日内瓦)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一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材料三中,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 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 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 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
(2) 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 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