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
B.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 |
C.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
D.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
有学者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黄宗羲所表达的意思是( )
A.周敦颐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
B.周敦颐突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
C.提倡“经世致用” |
D.批判宋明理学脱离实际 |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道教地位上升 |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一位当代历史学者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指出:根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当局为了推行变法,下令“燔《诗》、《书》并修明法令”,以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当局还下令禁止任何人透过关系请托,更禁止游说求官的行为。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A.文中提及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点出此为晋文公成就霸业时 |
B.史家引用《韩非子》,欲说明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 |
C.文中讨论焚书、坑儒之事,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 |
D.史家谈及修明法令,属于变法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