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
| 年代(年) |
1896 |
1899 |
1901 |
1902 |
1903 |
1904 |
1905 |
| 人数(人) |
13 |
143 |
266 |
727 |
1242 |
2557 |
8000 |
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明治维新对中国知识界的吸引 ②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③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④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这反映出该法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私法为主 | B.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
| C.体现了的理性原则、平衡观念 | D.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
|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
|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联合政府》 |
| B.《论十大关系》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