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公环境,防治雾霾污染;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你认为当前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透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材料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秋”申遗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清明文化创新的途径。(6分)
近年来,西安市某中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德育为先导,以全面育人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网、报栏、黑板报等载体,创设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来点燃学生的激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靠改革创新这个生命线,选择文化资源各具特色、文化元素多样、发展基础较好的开封、登封等八个市县作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集聚,以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突破。为充分利用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新步伐。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开展中原文化宝岛行、澳洲行、欧洲行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文化大交流、经贸大合作。紧贴人民群众这个需求线,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河南省是如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适度地处理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面子问题对于处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很有帮助的。可如今,由于中国人的“面子”情结,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比比皆是,导致粮食浪费触目惊心。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进口大量谷物大豆。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知识,如何正确看待面子文化?(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