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 C.“开垦、开垦、再开垦” |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皇权不断加强 |
|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 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战争的影响是()
| A.亚洲地区意识形态对立加剧 |
| B.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 |
| 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
| 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系 |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 B.意识形态的对立 |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经济水平的差距 |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
|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