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
1907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哀太平天国》一文,呼吁“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1912年4月,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促成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因素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 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C.民族危机的加深 | D.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
C.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 B.颁布明定国是诏 |
C.预备立宪 | D.南北和谈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指出:“首都沦陷之后,瓜分之祸,竟随之消失。她闯下如此滔天大祸之祸,竟然寸土未失。最后只赔了银子了事,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个奇迹!”与该奇迹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北京条约》的签订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