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也就不同。
例如过新年,世界各国就有很多各不相同的方式: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蒙古,新一年到,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泰国,传统的新年,人们相互洒水,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意大利,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
再如,我国的端午节,一提到它,人们就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实,端午节最初是古人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的节日,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祭龙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满、蒙古、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8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不同地区风俗各异。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习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内容反映了文化的什么特性?这种特性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2)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强是某校八年级(3)班的学生,他经常出入网吧。沉溺于网络的他无心学习,对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劝告全当耳边风。平时不屑与同学交往,觉得他们太幼稚,没有共同语言,热衷于在网上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天,一同上网的网友向他发出邀请,一起弄点钱去玩通宵。小强二话没说,竟一口答应。几天后,东窗事发,小强和他的朋友因抢劫被抓进派出所。
(1)你是否赞同小强的交友方式?为什么?
(2)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交到真正的朋友?
材料一:最近,广州市针对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对6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5%的学生在家里经常用粗鲁的语言顶撞父母,对父母发脾气。比如说: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当父母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时,你会怎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与父母争辩或者摔门而去,甚至要离家出走。
材料二:某青少年心理研究机构公布的一项“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调查报告显示:45%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听父母的话,对父母的言行看不惯,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去。
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谐。
(1)上述青少年的表现是一种什么现象?
(2)请你结合上述青少年的表现,谈一下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下面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请你向情境中的主人公提出你的建议。(每个3分,共9分)
(1)一个男同学与一个女同学,都是班干部。两人在工作中彼此合作,并因为经常接触而有了好感,陷入了“恋爱”的旋涡中,常常出双入对。这使他们疏远了其他同学,同学们也不再支持他们的工作。为此,他们感到不好受。
我的建议:
(2)李刚说:“我们班的兰兰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每天总是用很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没事也喜欢往我座位旁凑。今天,她让好朋友递信给我,约我星期天陪她去爬山,我是去还是不去呢?”
我的建议:
(3)芳菲说:“一天,我手拿重物走在街上,同班的男同学赵铭走过来和我打招呼,并想帮我拿东西,可我感到非常紧张,脸也红了,手脚都不知怎么放。”
我的建议:
材料一:每个人的家庭状况不同,但家长会尽量给我们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穿衣、吃饭、居住、出行、学习、娱乐等基本费用,大都来自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投入是巨大的。
材料二:据报道,某市82岁的杨老汉及其老伴将拒绝赡养自己的儿子杨某告上了法庭。杨某被传唤到庭后,反复声明自己和父母早已签订了“生不养,死不葬”的生死协议,所以不能赡养老人。
阅读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1)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简述父母呵护你的一件难忘的事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去感恩或孝敬父母?
(3)杨某“签订了生死协议,可以不赡养父母”的说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立志要写出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他来到艾里逊实验室,不久却传出笑谈:“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痛苦地认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关注着他:“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终于接受了泰勒的建议。从此,他把主攻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领域。1956年他与李政道教授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他们因此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振宁教授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说明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什么方面?
(2)杨振宁教授放弃从事实验物理研究而改为理论物理研究,从而取得成功,给你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