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中国--项目列人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 | 西安乐鼓 | B. | 剪纸 | C. | 安徽宣纸 | D. | 珠算 |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说明()
A.世界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对于外来文明我们要照搬照抄,全盘肯定 |
B.中华文明,扎根中华大地,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C.在中外文明交流中,要平等相待,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
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
某市在对中学生关于文化认同感的调查中获得有关信息,该图信息告诉我们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B.对外来文化要加以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C.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已刻不容缓 |
D.外来文化不利于青少年成长,要坚决抑制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来中央办公厅又将24字的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是( )
A.改革、开放、开拓、创新 |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如今,“中式英语”正猛烈地冲击着英语的词汇库,据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英语的词汇借用汉语数量独占鳌头,这段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是
A.弘扬中华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 B.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
C.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性语言 | D.文化的差异性已经消失 |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人物的震撼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服务、奉献社会 |
B.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
C.必须放弃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
D.只有作出重大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