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介绍下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其中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有可能是商代的作品 |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有可能是汉代的作品 |
C.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有可能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
D.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有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
有学者说:“中国的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
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
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
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历
史。”这页“光荣历史”最有可能属于
A.黄河中下游平原 | B.太湖流域 | C.海南岛 | D.东北平原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
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
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
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
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原因 |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
该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
C.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脆弱性 | C.自给自足 | D.连续性 |
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
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