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
|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下面是根据《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一书编制的1878-1882年上海海关机器进口情况统计示意图(单位:海关两),此示意图
| A.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
| B.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的见证 |
| C.是外国资本控制中国近代工业的证据 |
| D.表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失去主导地位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主张对中国文化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主张
| A.推动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
| B.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 C.有利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
| D.猛烈抨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
| C.西学东渐,全盘接受 | D.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
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