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地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11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12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13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14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15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16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17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 和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意,在文章结尾横线处填上点明题旨的词语。
和 文中11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加点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你认为文中母亲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从“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纸,写下了一篇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选自“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年级上册2,有删改)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季羡林先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⒁段中,写“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正荣当铺
王海椿
⑴庆年坊西首的余家已经两天揭不开锅了。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这天晚上,余康急得在屋里来回踱步,不停的叹气。妻子良氏走入房内,打开了自己陪嫁过来的大木箱子。少顷,良氏从房内出来,手里拿着一件东西,递给余康说:“当了吧。”
⑵这是一个绒布锦盒。
⑶余康接过锦盒,打开,一对手镯发出令人眩晕的绿莹莹的光。对着灯光看去,玉镯晶莹透亮,通体无纹,光滑圆润。这是良氏嫁过来时,母亲送的陪嫁之物,据说是祖传之宝,平时从不示人。余康有点于心不忍,可眼下,又别无他法。他只好对妻子说:“拿到正荣当铺去当吧,那里靠得住些。”
⑷正荣当铺的老板叫鲁正。鲁家和余家是世交,鲁正和余康一起长大,很要好。只是后来余家日渐败落,余康又死要面子,为避攀富之嫌,便主动疏远了鲁正。
⑸余康到了正荣当铺,鲁正叫伙计给余康沏了杯茶。鲁正把玉镯拿在手里掂了掂,又对着阳光看了一下,对伙计说:“给四斗小米。”
⑹当天晚上,余家喝上了香甜的小米粥。
⑺第二天,良氏出去了一趟,回来对余康说:“我去兴中当铺打听过了,像那样上好的玉镯,至少当八斗大米呢。”余康听了,一声叹息,沉默不语。
⑻过了几天,正荣当铺月底盘存,鲁正拿出一对玉手镯,对伙计说:“将这副手镯砸了,免落他人之手。”
⑼伙计惶惑道:“师傅,这副手镯您不是给余家当了四斗小米吗?”
⑽鲁正说:“是的。余家和我家是故交,余康太清高自爱,家境败落后,很少与我往来,也从不肯接受我的接济。这副手镯我当时就看出是赝品,但还是给他当了。当然他自己肯定不知道,按他的秉性,断不会做坑人之事的,何况是对我呢!”
⑾伙计应道:“是,我看那人也蛮厚道的。”
⑿鲁正呷了一中茶道:“我知道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我这儿当东西的。他来找我,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哪。朋友有难,我不能不帮啊!”
(选自《格言》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文中第3段“余康接过锦盒,打开,一对手镯发出令人眩晕的绿莹莹的光。对着灯光看去,玉镯晶莹透亮,通体无纹,光滑圆润。”对玉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余康听了,一声叹息,沉默不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试分析下面句子体现了良氏怎样的心理?
“我去兴中当铺打听过了,像那样上好的玉镯,至少当八斗大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鲁正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朋友有难,我不能不帮啊”,说得多好呀!何为朋友?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⑸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⑺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⑻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⑼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⑽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⑾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⑿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⒀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⒁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⒂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通读全文,请说说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第1-2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对划线句子“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认为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都不要忘记回家,但我们传统观念往往是“事业不成誓不回”,你如何理解这种传统观念,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汤姆的眼珠会掉下来
查小欣
①儿子念小学二年级时,一日放学回家吃点心,我跟他闲聊,问他学校当天有没有特别事情发生,他闲闲地说:“没什么,只是汤姆的眼珠子掉了出来,我们替他拾回,他在饮水机洗了洗,放回去了,但没消毒,我担心会有细菌。”
②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不想显得大惊小怪,问:“是不是妈妈听错了?你是说汤姆的眼球吗?”
③“是,他的眼球不知为什么老是掉下来,可能要换一颗大一点的。”儿子就像在说汤姆的校服衬衣需要换大一点般轻松平常。
④我细问汤姆的眼球掉下来的原因,儿子理所当然地说:“他的左眼失去了眼球,医生替他放一个假的上去,很真的,看起来跟我们没分别。但没实际用途, 他的左眼仍是看不到东西。”
⑤同学们对于汤姆瞎了一只眼睛的事实很接受, 不会歧视或取笑他,跟他相处与其他同学无异。他的眼球随时会掉下来,也不会把他看成怪物,大家就只管替他拾回眼球,像拾回一个乒乓球,没有惊恐尖叫,不当作一回事。
⑥另一小学同学若翰生日,在他家大厦的花园开生日派对,我陪儿子前往。一班同学都到了,唯独不见若翰,我又藉此机会教导儿子准时的重要性,作为主人家也迟到, 太不礼貌,令客人感觉不被尊重,儿子代为解释:“若翰向来比较慢,我们一班同学都理解,所以不会介意。”
⑦看到若翰拖着妈妈的手,一脸真稚笑容迎面走过来,我感到十分惭愧,想马上收回刚才的评语,原来若翰是唐氏综合症患者。同学们并没有认为他迟钝、智商低,而是完全接受他是“比较慢”,不觉得他异于常人。若翰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大家没有特别迁就他、呵护他,他玩游戏输了同样要受罚。
⑧我在旁看着,很赞赏学校实行人性化的融合教育, 在每班录取两、三位智商有问题或身体残障的同学,贯彻一视同仁、伤健一家的精神,小朋友自幼从现实生活中学懂普世价值:人人平等,学校和家长无需特别严训孩子不要歧视残障人士。有时在街上会听到大人阻止子女用好奇眼光看瞎了眼、四肢不全、兔唇、唐氏综合症人士,又或当众跟子女说:“你不应这样盯着人家, 他会很尴尬, 他已经很不幸, 我们应同情他们, 帮助他们。”以为 这叫家教, 其实是好心做坏事, 在伤口洒盐, 要教就应早在家里教了。
⑨春风化雨, 国际学校不单教学问,也教普世价值、正确观念,用的不是书本和考试,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把这些概念输入孩子血液中。文章讲述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文章②段划线句“我”听了儿子说汤姆眼珠的事,为什么会有“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不想显得大惊小怪”这两种表现,请分别表述。
从文章整体内容来看,题目似乎因为不全面而不妥,如改为《人性化的融合教育》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会更好,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时别去看他。“别去看他”甚至“别去讥笑他”是教养,更是做人的风范。如果我们生活中有身体或智商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80—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甲】。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乙】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丙】。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概括)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1)会心一笑(2)聚精会神(3)洗耳倾听
【甲】 【乙】 【丙】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可是生活中的人们在吃饭、行走、等车、等人时都在低头看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看电子小说。因此,有人指出碎片化阅读在毒害人们的大脑,不会使人变得优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