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①,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
答: 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与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B.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瑰伟绝特之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以言事斥守揭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吾其还也
D.乃不辞而承公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黑体部分语句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B.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C.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D.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既讫功,公与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慢生活”流行
谭敦民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沉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对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
D.放慢生![]()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 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谈谈你对画线句“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理解。
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作用。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东”。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
D.贞观十道最初是形式上的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国]凯特•乔宾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时,遮遮掩掩,透露了一半真相。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是第一个。
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一阵伤恸过去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她将身子沉进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中去,她的身躯感觉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一动也不动,偶尔一阵啜泣。她还年轻,脸容白皙、平静、带着压抑。但此刻她眼中的凝视却是无神的,盯伫在远处天边的一块青空上。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是什么?她不知道。但她感觉得到,自天空中钻出,经由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向她逼近。此刻,她的胸口紊乱地上下起伏,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奋力地想用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自由、自由,自由!”空洞的凝视与恐怖的神色也随着这个字眼自她眼中流失。她的双眸变得炯锐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循流的血液温暖也松弛了她每一寸的肉体。她知道,在那悲愤的一刻过后,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就要到来。她张开并伸出臂膀去迎接它们。
今后,她不会再为另外一个人活;她要为自己活,不会再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迫使她向那种盲目的坚守屈服。然而,她终归是爱过他——有的时候。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自由!肉体与灵魂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念祷。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恳求她:“开门啊!我求你;把门开开——你这样会病倒的。看在老天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没有病倒。”
的确没有;靠着敞开的窗户,她正痛饮长生不老的琼浆。她的幻想如脱缰之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狂奔。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她终于立起身来,在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房门。她的眼中透着炽热的凯旋光芒,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她的手环抱在姐姐的腰间,两人走下了楼梯。理查在下面等候她们。有人在用钥匙开启大门的弹簧锁。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手里却很从容地提着旅行袋与雨伞。他的旅程离火车出事地点遥不可及,他根本不知道会有车祸发生。约瑟芬刺耳地尖叫,理查飞快地要挡住他,不让他妻子看见他,马勒感到错愕。然而,理查动作已经太迟了。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马勒太太在听到丈夫伦特利•马勒因火车出事死亡的消息到丈夫活着回来这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她一个人的故事。 |
B.“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是对马勒太太因为要与并不相爱的丈夫生活一辈子而痛苦。 |
C.“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指的是女主人公感受到即将获得的永远自由。 |
D.“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这是女主人公对误传为火车出事而死去的丈夫的祈祷。 |
E.最后一段写女主人公的表情(“她眼中透着……姿态”)、动作(“她的手环抱……”)说明女主人公能够克服丈夫去世的痛苦,正视现实,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主人公马勒太太的内心世界,请就第三段的心理描写部分加以分析,说说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的结尾写道:“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你对“乐极生悲”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