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该区中部及①地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2)分析图示地区与其他重要商品粮产区相比,具有优势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请简要分析② 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图7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下图为“我国两大钢铁工业基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包头发展钢铁工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有哪些?(3分)
(2)与包头相比,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加强区际联系,可有效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内容。(4分)
项目 |
包头 |
上海 |
可调出的资源 |
||
可承接的产业 |
||
产业转移影响 |
(4)左图所示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两流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何异同?两流域共同的经济作物是什么?(4分)
(2)从地形条件分析两流域在开发与治理中的措施有何不同之处。(4分)
(3)海河流域是否可效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重化工业基地,为什么?(5分)
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从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人们对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出于山垦……江底日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湘江②三峡水库③渤海滩涂④青海湖⑤江南水稻田⑥东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4)湿地的功能有()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5)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